close

1289632936757_1.jpg    1289632936757_2.jpg  

『這群孤臣孽子背後的故事,是一部摧人心肝的悲愴史詩。 ── 白先勇』

 

談論生死與國民政府來台的書或文章,不少華人作家寫過。我一直在尋找,華人作家當中,誰的作品 能夠以『輕』的筆調寫如此『重』的故事,關於生死,我找到劉梓潔的〈父後七日〉,那麼國民政府來台的那一段往事呢?我至今沒有找到。或許是我讀的書不夠多,或許也是這段歷史太過於沉重,以至於沒有人能夠想到以『輕』的方式來寫。

相較於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挾帶著歷史與政治的敏感議題而來,陳少聰《永遠的外鄉人》顯得平靜許多,沒有過多煽情的文字,也看不出想要記錄一個大時代的欲望,僅是以自傳體的方式記述關於自己以及家人的一切、記述自己與兄弟替父母親完成返鄉的旅程。

 『兩段回憶,兩種意象,發生在同一地點。一個陰暗淒厲;一個明媚透剔,一似我的童年,每每蘊含著光亮與陰暗的雙向性。』(頁47)

 文章一開始,作者即與兄弟乘車回到他們童年時待過的城市、母親出生的城市──臨海,一個擁有了二千一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從在巴士上遇到臨海人的情景寫起,慢慢回溯自己在臨海生活的童年。《永遠的外鄉人》有一半的部分是以一個小女孩(作者當時的年紀)的視野來寫、來看的。書中作者提及當她回到童年時住過的外婆家,發現記憶中的院子怎麼小了很多,一些樹不見了,倒是多了幾間屋子;和母親、兄弟一起住的紅樓也比記憶中矮了許多。

在孩子的眼裡,看什麼都是巨大的,不論是長城的牆,還是二層樓高的紅樓。

由於是透過孩子的眼睛看見一切,所以不論是關於臨海的風景或是國共內戰,所流露出來的情感都是真實的,並不刻意經營什麼樣的情緒。

相隔五十年後所再見到的景象,有的改變了,有的卻絲毫不變。看在即將邁入老年的作者眼中,該是多麼令人感到衝擊的畫面。

『我沒想到,當我一個背轉身,我們既是分離也是死別。----《夜奔》』

陳少聰描寫其外婆的章節中,寫到他們準備潛逃到台灣,那場如電影般的情節,她和母親、兄弟坐在卡車上,天色朦朧一片,引擎轟隆轟隆響著,塵埃揚起,車窗外好幾個人都朝著車子後方指指點點,一邊向她的母親示意。陳母探頭望出去,朦朧中有個黑點朝車尾移動,步履蹣跚,那是作者裹著小腳的外婆,留給她最後的影像。

當我讀到這裡時,腦海中突然閃過的是電影《夜奔》的一句台詞(化外音):「當我一個背轉身,我們既是生離,也是死別。」那一瞬間,我感覺到生離死別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課題,也是最令人斷腸的。

無論是生離或是死別,它們看起來如此平凡,但在每個人的心裡烙下的,都是不平凡的印記。

『身為外鄉人,我們扮演不了任何戲中的角色,深深感受到自己不屬於這個社會。』(頁247)

作者與其手足、母親逃亡台灣時,解放軍已在臨海進駐一段時間了,他們在台灣與身為國民黨軍官的父親相會。台灣的一切,在他們的眼裡看來充滿熱帶的色彩、身穿『跳舞衣』的漂亮女人腳上踩的卻是木屐。

特別有感覺的是作者的一段話,描述他們在大陸、共產黨執政期間所喊的口號與在台灣時所喊的口號,是兩種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的身分。這件事在現今讀來,是多麼弔詭與諷刺卻在那個年代,是許多人都曾經有過的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雨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