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台菜  

 

先前我在博客來買了黃婉玲老師的《經典重現失傳的台菜譜》(以下簡稱《經典》),但擺在書櫃裡還沒有拿出來仔細翻閱(每次都想著先把圖書館借來的書讀完,但每次去圖書館還書都會忍不住又借書回家)。這本同樣為黃婉玲老師撰寫的《老台菜》,比《經典》一書早出版兩年,前者是以文字敘述為主,夾雜著作者的童年生活記述;後者則是更仔細的食譜,全本彩頁,除了這兩本書,作者還出了《總舖師辦桌》、《百年台灣古早味》一系列的台菜著作,展現作者想為了傳承台菜、讓更多人認識傳統的企圖心與期望。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最愛老台菜〉,第二是〈老台菜原味重現〉。

 

認識台菜

一些標榜正宗台菜的餐廳,菜單上有宮保雞丁和酸辣湯,還是熱門菜品,此種現象顯示出餐廳沒做功課不懂歷史,顧客也是,不了解自己在吃的菜根本就是從大陸帶過來的川菜,而非台菜。

台菜是閩菜的延伸,並帶有中原其他地區的色彩,民國38年政府遷台後,在台灣興起了中國各大菜系,那時候吃中國菜是一股風潮(上行下效,從中國來的官員愛什麼,底下的人就得跟進),壓縮台菜生意,台菜式微,大菜費時費工,現在的老師傅也嫌麻煩不願意做,只會「講一口好台菜」,手路菜幾近消失不見,只剩下菜脯蛋等家常菜,而我們不懂台灣食物的歷史,向外來人介紹台菜時,拿不出大菜來,被諷刺「台菜只有小菜,沒有大菜」時,想了半天也講不出大菜來反駁。

台菜是「絕對不辣,但需要有辣椒的菜色。(頁9)」,台菜的酸講究的是委婉的酸,不能有嗆味。

我常在媒體上看到大家說的「南部人口味偏甜」的觀念,進而衍伸出台菜偏甜的論點。作者寫道:老台菜的甜味是靠食物烹飪自然散發出來的甜味,和現在加糖下去調出來的死甜為根本不能放在一起討論。我讀到這裡時,覺得有點錯愕,原來許多業者長期直接用糖下去調味,讓我們把原來的『台菜的甜味精髓是食物烹飪自然散發出來』這點遺忘了,甚至誤以為直接加糖才是正確作法。

老台菜是費工也極為講究,過程繁瑣的烹飪藝術,精髓在『融合』兩個字,充分展現了台灣的歷史。而酒家菜並不等於台菜,它只是台菜的一種,阿舍菜、嫁妝菜等,也是古早文化產生的台菜,不能因為流傳度不高(因為是屬於各個家族內部的私房菜)而忽略不去討論。

 

傳承的挫折、無力感

作者不斷展現出想把台菜傳承下去的行動力,遇到餐廳老闆請她來教師傅做台菜也傾囊相授,但往往餐廳做出來的味道都不到位、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台菜味道:

『......老闆認為光為一道菜就要採購好幾罐醋,不符成本,反正客人又不會懂得味道有什麼差別,只要廣告打得好就行了。(頁47)』

不是認為製作方式不符合採購成本、時間成本,就是乾脆用劣質醋、罐頭高湯,『反正消費者又沒吃過,有個七、八成樣子就算過關了,何必非得花這麼多時間做一道這麼不符合成本的菜。(頁48)」

餐廳營業必須考量眾多要素,時間、材料、人員、電費房租等,大多數用得也不會是最好的食材,想要用最好的食材作當然還是自己在家嘗試,別寄望餐廳,但是這樣大喇喇得說出『客人不懂味道的差別,有個樣子就行了』的言論,我讀得當下感到悲傷。

現在的客人對店家很包容。有的人是因為不懂得這道菜品原來應該有的樣子,所以無法檢視餐廳做出來的菜品;有的客人則是反正能吃就好,味道也還算過得去。大抵因為這般的情狀,讓業者覺得「有個樣子就行了」,不需要去特地去追求味道和做法。

這幾日有個業者撿垃圾菜煮來販售的新聞,記者訪問顧客,竟然有客人邊吃邊回:「這樣還是可以吃阿,怎麼就不能吃了?」我看得相當傻眼。這已然不是上述兩種顧客的類型,而是跟衛福部官員的「反正每天吃一點地溝油也不會死」同等級的了。

 

還原台菜,製作台菜

大多數的人,若提到振興台菜,大約都會想直接找食譜,照著食譜上的食材備料、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完成,包括我也是如此以為,覺得食材的備料就是到市場買齊即可。然而作者幾乎花了半本書的篇幅在基本食材的介紹上,由此可見她對於基本食材的重視,並提出:選擇、烹飪基本食材的方式對了,做台菜就成功一半。

作者呼籲大眾,重現古早味的重點是要:瞭解食材對台菜的意義,而非追求做法。台菜講究的是以天然食材逼出味道,而非靠大量的調味料來調製。並在還原台菜的實驗中,得出一個結論:要做出古早味台菜的原始味道,就要先想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會用到的工具和調味料等,而不能只以現在的生活經驗來做,要去設想並瞭解當時的生活條件。

簡言之,回歸當時的脈絡。

現在已經有很多古早味還原不出來了,原因之一是品種改良。

古早的鳳梨是很酸的,適合用來烹飪,現在的鳳梨已經改良到甜度很高,只能用來當水果吃,根本不能入菜,用來還原古早味台菜,味道根本不對。但你想要在市面上尋找早期的鳳梨品種,根本就找不到。

一些古早味台菜無法還原的原因,除了上述之外,還有當時使用的一些食材早已停產消失。此外,一些手路菜需要去除骨頭、魚刺的工作都是最基層低下的工人做的,師傅根本不懂得如何去骨,當這些工人因為餐廳關門而各奔東西,師傅就算想再做出一樣的菜品也因為不會去骨而無法做出來。誰能想到這些做最基礎工作的人,會成為無法還原古早味的關鍵人物。

 

童年的記述

書中除了關於菜品的介紹,還穿插了作者描述的童年。這些童年回憶都與食物緊密相連,讀起來不會讓讀者感到突兀,反倒是能夠藉由作者的帶領,回到當年府城的生活情境:對於食物是充滿理俗和典故的,也很講究餐桌上的禮儀。

這樣的寫作編排,很耐看,若是全書都在講菜品,一直灌輸讀者關於菜品的事,反到會讓人覺得無法讀得太多,篇章之間沒有喘息的空間。

 

主旨

作者在書中直接點名寫作的主要目的──

1.想要挽救快要失傳的台菜文化。

2.讓台菜的地位更清楚。

並說及:『美食的文化倘若只在飲食上著墨,很容易失真,因此,在走訪中別忘了將當年的時代背景一併討論,才容易獲得真相。(頁183)』

我對作者努力想傳承文化、不讓其成為被遺忘了歷史,感到欽佩,她展現了十足的行動力在傳承台菜文化上。我也希望介紹這本書能夠讓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對台菜能夠產生興趣,進而去瞭解台灣的歷史文化。

 

著作權所有©侵權必究

arrow
arrow

    雨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