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深夜的文學課  

 

這本小說出版多年,網路上也有很多人寫過評論和心得(雖然我寫心得時不會去看別人寫的內容,但google時看到條列了不少)。

身為文學院出身的我,看到這本小說時心情非常興奮,竟然會有人用文學來做為推理小說的主題!這是一場利用文學的遊戲,當時我正在書店裡等人,隨手翻開來讀,一讀便停不下來。

 

全書有兩個敘述時間,一個是『現今』,一個是『一九九四年』,兩個時間穿插在一起敘述。

一九九四年(十五年前),賈斯博學院以監獄連線的方式,聘請犯下兩起殺人案的文學教授開課,上課的是精心挑選出來的九名優秀學生。

而十五年後的現今,一個老同學麥可被殺害,兇案現場被布置的和一九八二年的兩起殺人命案現場一模一樣,這些一同參與過夜間課的故人重新聚集起來。

 

作者大多數的時候用的都是亞麗的敘述觀點,讀者只能從人物的對話交談中得以窺見其他人對亞麗的評價。這些『老朋友們』私底下真實的作為和想法,並沒有在敘述中被明顯表現出來,只能透過他們無意中說出的話語和行為來找尋蛛絲馬跡。

亞麗擔任起這起命案的偵探腳色,她接受艾迪斯給她的任務:觀察每個人。艾迪斯給她的提示是:兇手必定上過一九九四年的夜間課,這個人必然在這幾年間性情大變,只是他表現如初。

整本小說裡提示讀者的線索,就如同艾迪斯告訴亞麗的:欣卓特遊戲,拼湊謎底所需要的東西,散落在各處,它們互為表裡。

 

小說要解開的有四個謎題:

一、誰殺了麥可?

二、一九九四年殺害兩名女研究生的兇手究竟是誰?是不是艾迪斯?

三、保羅‧法奧斯未出版的第三份手稿真的在費斯克大宅裡?是誰將手稿寄給普萊恩?手稿的真偽?

四、保羅‧法奧斯的真實身分。

 

我必須說,威爾拉凡德將文學的把戲運用的很巧妙,故事的進展十分吊讀者胃口,前三分之二的篇幅裡,線索散落各處、節奏緩慢,後三分之一的篇幅則突然加快速度,將謎底一個接一個串聯起來,讓我想要一口氣將後續讀完,以免破壞整個節奏。

威爾拉凡德選擇『亞麗』做為主要的偵查者,但這位偵探並非完美的,很多時候她並不具有全然的理性,她在整理線索、判斷真相時,帶入自己的情感和利益,例如:

一九九四年,亞麗在書中發現費斯克院長為艾迪斯留下的訊息,留言寫著:艾迪斯是清白的。

我當下的質疑是,為何亞麗沒有懷疑這則留言,也許是誤導/利用,反而「姑且相信他」,雖然她自己認為這是「姑且」並非全然相信,可是她又對艾迪斯抱有同情,想像其在監牢中的景象。而在『現今』的敘述中,周遭的人告訴亞麗:他不該出獄、他是個危險份子、妳不該去愛荷華、妳在愛荷華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但亞麗堅信艾迪斯的無辜──他沒有犯下一九八二年的命案,她必須堅信他是無辜的,因為如果她錯了,她將會失去她破解謎團的名譽、也可能因此失去哈佛教職。所以無論周圍的人怎麼警告她,她都必須堅持己見,她不只在維護艾迪斯,更多是在維護自己。

此外,亞麗對凱勒的情感,也是她在觀察夜間課老朋友們的重大缺失,當她想質疑凱勒時,就會跑出:「不是他!不是凱勒!」這般讓情感凌駕於理性之上,讓我直想大叫:妳在一九九四年到底是如何破解文學謎團的?!

『一九九四年』的敘述中,亞麗確實是追查到真正的斧殺兇手,也確認了法奧斯的真實身分,但那有很大一部分靠著艾迪斯在課堂上給她的暗示和線索,甚至費斯克院長、丹尼爾以及凱勒都做過助攻;而『現今』艾迪斯仍然給了亞麗一些提示,但直到她直接面對兇手前都還未猜到真正的凶手身分,反而被誤導了,以為是艾迪斯。

亞麗也許有文學的敏銳度(也是,沒有分析文學的能力,又如何申請得上哈佛),但她在獨立解構、解讀文學的部分,還不到艾迪斯那般爐火純青的地步(也許我不該這樣比較,畢竟艾迪斯在文學界的才能幾乎無人可及)。她還如同一九九四年時期般,需要教授指引、同儕的線索提供,當失去一個部分,就無法拼出完整的拼圖,無法在遊戲中獲勝,她在第二場遊戲中活了下來,但我認為,這次她並沒有真的贏。

文本中多次提及『進入程序』、『進入兔子洞』,班傑明‧洛克──艾迪斯的導師,領他研究法奧斯,領他進入程序遊戲;艾迪斯也帶領了夜間課的九名學生認識程序遊戲。所謂的程序遊戲,是要扮演小說的人物,真實呈現文本場景與對話。亞麗不知道的是,麥可在被殺之前,仍舊在玩程序遊戲,甚至,其他的老朋友們也在私底下進行著。他們沉迷其中。

程序遊戲在《深夜的文學課中》是個相當重要的元素,研究文學的方式有很多,文學理論的流派、主張亦是百家齊放,但文學理論都是對著文本進行的,拆解、組合、放大文本中的各種細節,卻不會去做『程序遊戲』。學生們利用法奧斯的小說玩程序遊戲,在玩的過程中變質成延續法奧斯的意識,無論是馬修‧歐文,還是凱勒,最終成為法奧斯的延續,成為『新的法奧斯』。這般的恐怖意識隨著一輪又一輪的遊戲被傳了下去,確實驚悚。

艾迪斯作為亞麗的老師,他在第三輪遊戲開始,便嘗試要提醒她,然而亞麗卻拒絕接收教授的提醒──她認為事情都結束了──卻在最後一刻才瞥到教授給她的線索。

『當你發現異常,才會驚覺自身已然身處在遊戲當中。』亞麗察覺到自己身處在全新的一輪程序遊戲裡時,已經太慢了,敘述在此處嘎然而止,留給讀者頭皮發麻的想像。

書的原名:Dominance,比起台灣翻譯的名字更為貼切內文,艾迪斯支配著夜間課的學生,而程序遊戲也支配著這群人,不知道何時才能結束的遊戲操控著小說中的每個人物,無論他們是否想參與都無法脫身,想要脫身就只能設法從遊戲中獲勝。

 

副文本:《螺旋》、《黃金沉默》

加上第三本未出版的手稿,其實都是小說中的副文本。

一九九四年的夜間課,他們試圖找出誰是保羅‧法奧斯,並在課間討論兩本書的內容,從中發掘出法奧斯並非帶有女權意識,相反的他其實是在擺弄自己作品中的女主角,對其殘忍。這個段落看似只是文學課上研究文本的日常討論、不帶有任何深意,可當讀到真相即將水落石出時,才會驚異地回想起:前面艾迪斯在夜間課曾經暗示過學生,關於保羅‧法奧斯的殘暴。

 

本書可以從很多不同面相來討論,從人物性格及心理層面、各個支線、結構等,真的需要花些時間來討論,在此就略過不談了。

 

最後來說說這本書讓我讀著會心一笑的地方,作者不愧是文學出身──

 

文學是什麼?

文中,無論是亞麗或是艾迪斯,他們在課堂上一定會問學生這個問題,這也是文學院學生最常被教授問的問題,問題的答案沒有一定,每個學生的回答都是對的、但並沒有包含全面,只能說每個不同的答案,都能看出學生如何看待文學、他們最重視文學的哪個部分。我也在課堂上數次聽到教授問過這個問題,這難道是全球文學院教授們最愛問學生的問題?!

 

脈絡

『一九九四年』丹尼爾‧海登告訴亞麗,他知道她在做什麼,他在她的書中留下令其去找程序的字條,並且直接和亞麗說:「不能盲目亂飛的研究,要回到起點,調查受害者,調查造就艾迪斯的地方。」這其實是文學評論中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也是最基礎的一個觀念:『回歸脈絡』。研究文學、探討任何的新聞時事,都需要做到這一點:回歸到脈絡去談,當你看了各種評論、用了各種理論試圖去解析時,別忘了其實你應當回到最初的文本去梳理整個脈絡,從脈絡去探究論述。

 

著作權所有©侵權必究

arrow
arrow

    雨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