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度風貌

 

我很喜歡讀遊記,工作日之餘的假期都被我拿來宅在家中手作、閱讀以及寫手帳了,就算有一年有幾天的特休可以請,也有經費等各種問題的侷限。

讀遊記是我看這個世界的方式之一,這本《印度風貌》於2016年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遊記,最近在網路書店上閒晃時看到書名,特別引人注意,興起了想讀一讀的念頭。

我對作者沈鑒治並不熟悉,應該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完全不認識他。書中作者介紹欄的部分,也僅以短短三行工作經歷和作品帶過,加上書中談提的部分,僅能判斷出此人從前在香港工作,應該是香港人,從事過財經新聞的編輯、專欄作家,後旅居美國。

開篇的〈序〉先向讀者解釋自己對印度的印象,再介紹印度幾個重點城市,而後談及貧富、宗教、男女地位等議題,點出印度的矛盾點。

讀這本書時,我能明顯感受到作者是一名很認真的旅人,旅行之前,他先對此地的歷史文化作了一番功課;旅行途中,也不斷在詢問導遊文化、歷史上的細節,甚至文末的〈附錄〉還添上了中國和印度同一時期的歷史朝代對照表。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印度觀光時,最常表現出來的一個行為,就是把印度和中國拿來作比較,無論是歷史、文化、儒家思想甚至是婚禮習俗等,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提出來比較一下。

其中最有趣的部分,莫過於作者夫妻二人凌晨在新德里下飛機,由計程車司機在他們到旅館的過程,路上遇到新郎迎親的馬車,司機頗為驕傲地說這是他們婚禮習俗,他猜測新郎是(種性)等級不高、但仍是婆羅門出身的,作者則回應:「中國傳統迎親場面熱鬧非凡,敲敲打打的,樂隊鑼鼓震天,你們怎麼這麼安靜呀?只一輛馬車?」司機立刻回:「這名新郎肯定不是婆羅門,印度婚禮的場面很大,這只是例外。」

雙方都在為自己的國家面子奮戰,對話之中暗藏著角逐的心理,讀起來真的很有趣。

書中很大的篇幅都是在看古蹟和寶藏,有許多古蹟內部的細節描寫,將大理石鑲嵌次等寶石的工藝寫得非常傳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阿米爾宮的鏡子大殿,天花板上除了美麗的花紋,還鑲嵌的許多小鏡子,夜晚點上燭光,在鏡面的反射之下,會呈現出何等效果,想來應該異常美麗。除卻胡馬雍陵、泰姬陵、阿格拉堡等眾多古蹟的描寫外,旅行團所住過的、經過的好幾間旅館,都是由王宮改建的,這點讓人很意外。許多王宮後代到了現今,沒有政治上的權力,要支援教育、衛生甚至一些公益事業,就得將祖上留下的龐大財富:王宮和行宮拿來改建成旅館和博物館。

古蹟和寶藏以外,還談及了印度社會上的重要議題,包含衛生條件(水質問題、郊外遍地屎溺)、男女地位嚴重懸殊(妻子是丈夫的附屬品,丈夫死後妻子只能1.被火燒死。2.改嫁亡夫弟弟。3.進寡婦收容所),貧富極度不均(幾乎所到之處都能見到童丐,這些童丐都是父母叫他們出來討錢的,未來,他們的孩子也是童丐),還有印度社會的凝聚力:種姓制度。

以人的部位來比喻:婆羅門是人的嘴;剎帝利是雙臂;吠舍是人的大腿;首陀羅是人的腳,這四等人都是外來的雅利安人。至於賤民,則是被征服的當地土著,被排除在人的身體之外,被踩在腳底。(頁97-98)

儘管印度憲法已經廢除種姓制度,但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堅不可摧的力量。這其中除了宗教信仰,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外來統治者的政治操作。

當然,文中還有談及恆河的風光,和兩千年來不曾中斷地「讓聖河安睡」的儀式。恆河邊的露宿者和街道上隨意漫步的牛隻令我印象深刻。

《印度風貌》中所介紹的許多古蹟,都和莫臥兒(蒙古)王朝有關,而莫臥兒王朝和伊斯蘭教兩者對印度的影響極深,作者在印度旅行的兩星期所到之處都能看見、感受到莫臥兒王朝和伊斯蘭教的影子。

簡單整理作者此次印度之行的見聞:

1.古跡保存相當完好,政府一定投入相當的資源來維護,靠文化遺產吸引遊客。

2.最輝煌的時代是異族和異教徒的統治下,文化遺產大多是伊斯蘭教和莫臥兒王朝留下來的,印度人自己保存下來的則是種姓制度。

3.貧富極度不均。

4.空汙沒有想像中的嚴重,但遍地垃圾、滿街牛糞、郊外遍布屎溺,衛生問題嚴重。

 

arrow
arrow

    雨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