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6728794.jpg 

如果上帝問你:我要給你一個孩子,他完美的簡直是每個父母的夢想,他只會帶給你快樂與驕傲,但是──他只能與你生活十三年。

十三年後我就把他收回去。你要不要?

 

《悲懷書簡》初版已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時我才剛出生,二十年後再版,我已是一個二十歲的大學生了。

這本書讀得辛苦,雖然作者李黎在新版序裡寫下她二十年來的感觸,發現自己就這樣一天一天撐過來了,『悲』字裡隱藏著的不在滿是『悲傷』的『悲』,而是『慈悲』的『悲』,但是原書內容還是二十年前一個喪子的母親所寫下的字字血淚,看了不忍會哭,我從第一篇開始頻頻拭淚,一直到書的最後還是不免感覺想要哭。

不知道各位看過陳義芝寫的《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沒有,幾年前我讀過這本書,同樣是喪子之痛,卻是父親寫的文章。二者當然有許多不同處,但同樣是喪子之痛,可以看的出來男性與女性在面對這樣重大傷慟時表現出來的反應都不一樣。

陳義芝的這本書當初沒有引發我想哭的欲望,他壓抑住了,深沉的痛,不像李黎的,是赤裸裸的寫出一個母親內心的煎熬與淚水。我想可能是我同樣身為一個女性吧(雖然沒生過孩子),但是女人的書寫對我而言多少是較貼近的。

有人說:死即生前。

死之後就如同生之前,我死之後就如同我出生之前,一樣沒有我。

碰巧今天的現代小說課也談及類似的問題,台上講課的老師說:「生命只是一個過程」。重點在於過程。極喜、極怒、極悲...不要去執著,就當它是個過程。

不知道為什麼,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種強烈的慾望想介紹身邊的人讀。這是一本很好的書。

 

今天上了將近十個小時的課,有些語無倫次,請見諒。

 

版權所有‧謝絕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雨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